“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打造创新名城必先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说,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吸引、留住、用好优秀人才,让“第一资源”产生澎湃的“第一动力”。当下的南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

听,这座城市正发出热切的呼唤:无论你是海归精英、院士博士,还是大学毕业、高级技工,只要想创新敢创业,快到南京来!

“人才来得不是多了,是还不够!”

“估计人不少,但没想到有这么多!”3月23日下午,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人才落户的窗口前排起长龙。人群中,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白静手持号牌,焦急等待。号牌显示,在“留学归国人员”这一类别,前面还有222人排队。

“今天人还不算多的!”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办处长马竞告诉记者,3月1日南京出台“宁聚计划”人才落户新政策是个节点,之后一个星期,政务大厅天天爆满,最高峰有1570人取号申请办理落户。“现场处理哪来得及?先把材料收进来,晚上加班加点办!”

广纳天下英才,让更多“千里马”来宁奔腾,“宁聚计划”只是南京整个人才政策体系中的“一斑”——

引进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或项目,南京“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资助额度上不封顶;

集聚“急需紧缺”人才,南京有“百名顶尖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

吸引青年大学生,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要吸引20万以上大学生在南京创新创业;

培育“科技创业家”,推进“创业南京英才计划”……

打开南京市委“一号文件”,每一条政策都释放出对人才的强烈渴望。

首批落地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已经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在以往,人才引进审批手续繁琐、年薪待遇有“天花板”,新政策把这些条条框框全部打破。最近,他们开出50万元年薪,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聘来一位“80后”专家,用他掌握的反渗透膜专利技术搞产业化。最吸引人才的就是“人才持大股”的制度设计。

看到每天千人申请落户的强烈势头,有职能部门担心“城市压力会不会太大了?”张敬华的回答是:“现在人才来得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

翻开南京的报纸,《10名外地大学生获千元面试补贴》《我市首次给在宁博士后发生活补贴》《12位外籍华人获5年居留许可》……刚刚成功落户南京的“90后”陕西姑娘邓苛说,“每一个标题,都让人深深感到南京的热情诚意。”在朋友圈里,南京已是大学生就业热门城市。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南京新增7万大学生就业,同比增长27%,外地大学生占八成以上。

南京的全球视野正引来世界的目光。3月中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崔占峰带着院士团队来华,重点考察了南京,他对南京人才政策的评价是:“很有竞争力。”近一个月,多位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全球顶尖人才前来,洽谈落地融合。

“高端人才看重的是环境不是钱!”

去年9月,一篇《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以南京知名高校毕业生留在南京的人数太少举例,声称许多优秀年轻人正“逃离南京”。

就在当月,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对接座谈会上,张敬华主动提起这篇文章。他说,文中有些语言和数据不准确,但关于南京创业不容易的观点值得思考。制约南京留住人才的因素包括住房、子女教育、事业平台等,下一步南京要研究如何解决特殊人才的住房问题。

宜居宜业“居”在前,不能让房价“赶”走人才!去年出台的《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试行)》,对A、B、C类不同等级人才给予住房保障和普惠型安居政策。1月7日,南京市政府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每年建设人才安居房100万平方米,在宁新型研发机构人员可以不限购、自由选房……条条干货,真金白银。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跟着放出大招。3月14日,《“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发布,顶尖专家落户江北,购房补贴300万元只是“起步价”!

“人才是科技的携带者,高端人才看重的并不是你给他多少钱。”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说,人才争夺战下,各大城市都有政策、有补贴,资金补助“上不封顶”的也不在少数。但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一看干事创业的平台、二看城市功能环境、三看创新文化氛围。未来人才竞争的根本是城市功能的竞争。

城市能否提供各类创新要素,是人才进来后能否干成事、留下来的关键。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带着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技术来寻求合作,他给南京市政府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关心的8个问题,其中最关心的就是“稳定的技术源从何而来?”南京市政府在回复中说:南京的科教优势能够提供稳定的科研团队支撑,南大的实验室、曼彻斯特大学的联合实验室都可以作为人才团队的后院。

更打动安德烈·海姆的是,南京还帮他们捋顺了创新链条,不但做好了创投、工程化平台,连股权结构带来的收益也可预期……8个难题得到满意答复之后,他们团队很快就在新港开发区建成了南京鼎腾石墨烯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孵化的企业,已经开始量产石墨烯天线并投入市场。

最新的消息激动人心。当下,一个投资数十亿量级、集聚人才规模5000至1万人、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国家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正在紧张筹备中。

“一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产出了10多个诺贝尔奖!”刚刚受聘紫金山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刘韵洁说,只有这样的高端平台和重大科学装置,才能推动全球资源集聚,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多的创新点,引领未来发展。

“让更多人才站上新兴产业的风口”

3月8日,南京大学重磅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引发各界关注。“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欧洲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志华教授说,人工智能是南京市“4+4+1”主导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必须加快抢占风口。

“对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应当辩证去看。”蒋跃建说,光看宏观面上的数字,南京不缺人才,但人才结构并不算优势。尤其是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科研成果直接可转化的稀缺人才,反而是“短板”。基于这种理性分析,南京市的引才政策在传统的“高精尖”后面专门加了“缺”字,即“高精尖缺”人才。

围绕一个“缺”字,今年1月,南京再次发文调整人才落户政策:“允许持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先落户再就业。”今年起,“高技能”可享受跟“高学历”同样的落户待遇。

记者了解到,目前要落户的数千人当中,包括相当一批高级技工人才。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三处处长伍洋说:“面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时代需求之间的反差,针对创新名城建设的需求,南京体现出了理性与务实。”

“第一资源”不断集聚,“第一动力”激情澎湃。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南京市政府签约,将在麒麟高新区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助推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3月7日,以色列亚洲商会中国办事处在江宁开发区揭牌,将促进以色列与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以色列科技成果中国产业化步伐,架起创新合作的国际桥梁。

“打造创新名城就像一场‘地壳运动’,未来的南京将是一片生机勃勃、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清华大学博士、雨花台高新区产业协调服务局局长荣飞如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