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光、打磨、上下料、装配……精密制造行业生产线上,原本必须手眼并用“严防死守”的工人们,如今正在被协作机器人一步步解放出来。其中,一款款印刻着上海“节卡”字样的机器人,已经在制造领域多个垂直行业得到应用,被众多国际客户评价为“协作机器人最佳实践者”。而这些优秀国产机器人的出发地,正是上海闵行区环高校科创带的重要节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闵行园区。

在环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理工等大学周边区域,50多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00多个各类创投服务机构,千余家有着“硬科技”元素的创业团队正在汇聚,上海西南角的“环高校科创带”渐入佳境。日前,闵行区又与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合作网络。

与众多来自工厂的机器人不同,“节卡”有着浓浓的学究气——诞生于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成立时被命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手与机械人研究室”,最初的研究方向为:“工业机器人”“肌电假肢”,是我国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

在交大科技园的建议和策划下,一群工程师和教授集合在一起,以创始人李明洋为团队代表,2014年7月,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在学校和科技园帮助下,节卡机器人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成为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公司营收已达数千万元,同时获得1500万元的A轮投资及6000万元的A+轮投资,2019年4月获得亿元级B轮融资,当年9月成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节卡机器人与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共同合作研发的“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项目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最早采用机器人技术实现礼品型高端牛奶的包装自动化,到通过机器人及工业信息技术解决化纤包装自动化和信息化,再到协作机器人领域突破技术封锁,上海“节卡”创业团队一步步切入工业协作机器人市场,帮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企业实现柔性制造,找到中国工业机器人“弯道超车”的机遇。

“大学科技园的根本依托就是大学的科研优势,是大学科技园有别于一般产业园区的根本所在。”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大学科技园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如是说。闵行区“环高校科创带”建设初具规模,其中大学科技园已建成载体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250家。以“环交大”的“大零号湾”为例,主要布局四大主导高科技产业,涵盖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海洋装备、新材料领域,力争打造产值规模千亿元的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