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待了将近6年后,苗族小伙唐文德毅然决定回到贵州老家,成为人数接近1000万的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群体中的一员。

返乡做什么呢?2014年,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他带领村民发展民宿产业。

在唐文德的带领下,白岩村一举脱贫。2021年春节前,全村村民还迎来了第一次分红。分红现金10万元,覆盖全村152户村民,每家每户都能分得500元,刚脱贫的村民可以分得1000元。靠发展民宿,获得分红,这让村民们对牛年的幸福生活充满了希望。

不论是在过去的脱贫攻坚,乃至今后的乡村振兴过程中,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为增强投身乡村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从国家层面来宣传引导,让全社会对新时代的农民产生“身份认同”。

他建议,用“绿领”来称呼“三农”从业者,评选、奖励一批新型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家庭农场主,刷新外界对这一群体的认知,使更多人以成为乡村振兴人才而骄傲。

在乡村创业的“绿领”

正当白岩村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求学打工的时候,唐文德的返乡选择,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发展方向。

绿水青山云翻涌,白云生处有人家。在白岩村,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既有独特的云海梯田风貌,也有深厚的苗族文化风情。

白岩村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曾经是贵州省定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白岩村的贫困发生率也曾高达36%。

由于村民看到这个小伙子返乡创业的表现还不错,有能够带动村民致富的潜力,靠着村民的信任,唐文德在27岁那年,也就是2017年1月,以高票当选白岩村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他就跟村民们承诺:要尽己所能,为大家做点小事。

很快这件“小事”就实现了,唐文德为白岩村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的1000万,用于开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为了确保村民受益,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村庄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还引入优秀的民宿运营团队,从房间设计到管家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培训。有了专业的规划指导,唐文德打开了思路,开始将白岩村独特的云海梯田风貌、浓郁的苗族文化风情与游客分享。

村里通过短视频让大家看到,白岩村的优雅民宿、田园风光,以及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村民,阿妈亲手做的白家腊肉,阿姐一针一线绣的衣裳,阿姐自己酿的飘香美酒,梯田间能唱会跳的村民……

2018年底,白岩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2019年底,该村实现“双清零”的目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7300元。2020年,即便是在新冠疫情对全国旅游行业带来冲击的情况下,白岩村的民宿旅游产业还逆势增长,较2019年同比增长40%。全村村民在2021年牛年春节前,也迎来了第一次分红。

另一位“绿领”徐亮出生于上海,但他在内心深处,有着比本地人更强烈的对空间、对乡村生活的渴望。据他讲述,小时候每年往返江苏老家的经历,对乡村凋敝的印象,格外深刻。

后来,他来到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钦北区进行创业。这个当地人口中的“上海仔”,在判断电商是当今时代的风口之后,在2014年,创立了电商公司。

如今,这家电商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广西和汇电子商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推动当地有意愿、有能力的“小散户”,对接网络销售的“大市场”,助力当地农特产品销售,目前带动当地农产品网上零售800多万、农产品批发销售3000多万元,将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助力贫困村和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

另一方面,该平台设立消费返点。将消费者在平台上的消费,包括理发、点外卖等日常生活消费和购买贫困地区的产品,将消费金额的3%,作为扶贫资金,根据消费者的意愿将扶贫基金捐赠给贫困村,主要用于资助教育、健康、农村危房改造等“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目前,该平台每月线上交易总额的60%,由贫困村农产品交易产生,产生扶贫金5万多元。

徐亮说,该平台还与钦州市多家医院及钦州万和医药合作,为村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农村留守的老年群众多,不少老人行动不便,远程视频诊疗服务,解决了因交通不便带来的老人看病难、买药难问题。”

想方设法吸引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该《意见》开宗明义,直接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意见》提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长期以来,为解决农村基层发展问题,各级党政部门派往村级村域的驻村干部轮番上阵、前赴后继,干部人才所发挥的制胜作用,显而易见。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不足。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称,短期的派驻可以快速解决农村紧急紧要的短期需求,即使有个别远期农村发展规划“人在政举”,但在有限的派驻期满后,往往因为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专业、认识等客观原因,从而出现“人走政息”的局面,很难形成前后一致的农村社会稳定事业。

她说,农村事业本身艰苦,效益呈现慢、回报周期长,没有长期的坚持,很难斩获成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短期派驻干部人才的模式正面临现实考验,农村基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队伍,关键在于有思想、有闯劲、能持久的人才。

“想方设法留住本地人才,才是人才兴村的长久之计。”余留芬说,以往很多农村人把进城务工、就业视为找出路,把农村老家当做谋生的最后退路,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美、农村好的理念渐入人心,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小农村也可以发展出大产业,也可以干出翻天覆地的大作为。农村不再是退路,而是为后世子孙谋福祉的新天地。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和村级企业是留才、引才的主阵地,但农村基层组织待遇低、村级产业薄弱,制约着长期留才、引才。

余留芬建议,一方面要在待遇上下功夫、做文章,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福利待遇机制,发展壮实村级产业,以适当提高待遇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农村产业,营造留才的大好政策趋势。

人始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建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针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和乡村治理基层骨干,加强农业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技能培训。

人才匮乏和年轻人的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中国有不少农业大专院校,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里的收入远高过农村,近70%的农业类毕业生转行从事非农产业。

刘永好建议,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同时,增加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学补贴和就业政策倾斜,支持企业和学校一同解决招生问题,储备更多愿意学习并从事“三农”领域的“绿领”人才。

此外,绿领新农人的培育不仅要让一线务农人员普惠性地获得技能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在农村中培养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法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